⑤ 整治涉企网络“黑嘴★★”,处置集纳负面信息,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从事虚假不实测评,诋毁产品服务质量等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① 整治春节网络环境,集中打击挑起极端对立★★、炮制不实信息、宣扬低俗恶俗、鼓吹不良文化、违法活动引流等问题★★。
② 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包括发布干扰舆论、误导公众内容★,不做信息标注、内容以假乱真问题★,缺失资质、提供伪专业信息等问题,规范重点领域信息内容传播。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车企重拳出击,捍卫品牌名誉。如今,随着中央网信办加强管控力度★★,全行业联合反“黑”★★★,网络环境有望进一步★★“清朗★”。
坐拥问界品牌的赛力斯在打击不法行为方面已呈现常态化★★,今年以来仍动作频频★。1月15日,法务部对外披露★★★,某网友因在网络多次发表诋毁品牌言论,已被公司以侵害名誉权为由提起民事诉讼,法院立案后,该网友认识到自己行为违法★★,发布了手写道歉声明表示线日,面对违法行为人在网络上编造关于问界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不实信息,汽车法务部再次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已获立案。
为整治此类互联网乱象,2月21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其中包括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消息★★、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整治涉企网络★★“黑嘴★★”等问题。而在这些方面,汽车行业可谓是乱象“重灾区★★”。
春节前夕,小米法务部透露,涉嫌恶意抹黑小米汽车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某平台博主及其同伙多人,已被依法缉拿归案。该博主此前曾发布小米SU7与极氪007对撞测试视频★★,疑似引导公众产生对小米SU7质量安全的质疑★。
2023年年中,车企维权一度蔚然成风,多车企密集向自媒体以名誉侵权索赔★,累计索赔金额已达数千万元★。同年8月,东风日产与车千里的名誉侵权纠纷★★★,后者被判赔500万元★,创行业内判赔金额新高,一定程度鼓舞了行业内的反“黑★★★”士气。
⑧ 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包括借热点事件等挑起群体极端对立情绪,通过夸大炒作不实信息和负面话题★★★,宣扬恐慌焦虑情绪★,借血腥暴力画面挑起网络戾气等问题,严肃查处违规营销号、网络水军和MCN机构。
中央网信办2月21日指出,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治理成效,并提出8大重点整治任务★★★。
在由数据织就而成的互联网时代下★,流量是财富,亦是毒药★。有心之人精心勾勒出的谎言,通过不明真相的群众广泛传播,足以达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效果。
⑦ 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打击利用高额返现吸引打赏★★、情感伪装诱导打赏★★★、低俗内容刺激打赏★★、未成年人打赏等突出问题,加强直播打赏功能管理。
中央网信办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有序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各项任务,同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重点整治内容★★。将进一步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持续净化信息内容★★★、规范功能服务★,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③ 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打击虚假摆拍、虚假人设、虚假营销★★、炒作争议性话题等问题★★,强化信息来源标注、虚构和演绎标签标注。
另一边,与上述车企“见招拆招”式的被动防御不同★★,头部车企比亚迪则化被动为主动。自2021年底起,便开启了品牌内部的★★“清朗行动”★,四年间为打击黑公关,已多次奖励线日,网络举报中心公布最新一批奖励名单。其中向提供一条具有重大价值的证据线索信息提供人曾某,奖励100万元。
随着造车新势力的互联网营销打法兴起★,汽车企业的舆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自2023年以来★★★,车企开始愈发重视网络舆论监督,多家车企的网络举报中心、法务部官方发布渠道相继成立。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亦在加强管控力度★★★,企业不再是单打独斗★。近年来★★,中央网信办持续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击网上各类乱象问题,从严处置违规平台和账号,取得积极成效,形成有力震慑。就汽车行业而言,去年,中央网信办已公开通报多起自媒体侵权处理结果★★,如★“蔡老板说车”“小牛说车★”“车透社★★★”等知名汽车自媒体账号已被封号★★。
⑥ 整治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强化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治理,净化儿童智能设备、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专区等重点环节信息内容,防范线上线下交织风险。
2025年才过不到两个月时间★★★,多家车企已深陷流言蜚语当中。为抵御谣言侵害,车企法务部频频出动,公开声明以正视听★。一场汽车行业的品牌自卫战再次打响★。
④ 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突出AI技术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强化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打击借AI技术生成发布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水军行为等问题★★★,规范AI类应用网络生态★★。
汽车行业迎来★★“AI元年★★”的同时★,AI的兴起也滋生了全新的犯罪形式。日前,有自媒体消息称国内首例智能驾驶致死事故判决落地★,涉事车企小鹏汽车被判担责70%,此消息迅速传播,甚至被某知名资讯平台编辑转发。殊不知,上述信息是案件嫌疑人为吸引流量、赚取收益,通过AI洗稿所炮制的网络谣言。后法务部迅速报警★,最终★★,事件以嫌疑人到案、转载平台出具道歉信而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