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有着自上而下的强大推动力。广东省将中医药科技创新作为中医药强省建设重要内容,围绕中医药临床科研★★、理论创新、产业转化等重要节点,先后布局组建中医临床研究院★★★、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医骨伤研究院、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两室四院一中心”作为龙头★★★,引领着广东省中医药科研创新腾跃进取★。
广东省中医药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省内中医药高校、大型中医院学科优势突出、实力雄厚,粤港澳地区中医药科研交流密切,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支持中医药科技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中医药创新高地。
为发挥中医医疗特色优势★,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该省组织专家遴选169个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和56个中医日间治疗病种,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制定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进一步提高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及医保支付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激发医疗机构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内生动力。同时★,广东省加大医保支付政策支持基层的力度,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推行中医治未病服务包等6个家庭医生中医服务包★,将其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内容★,并将符合规定的费用纳入普通门诊统筹支付范围★。基于此,广东省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了量质提升。
其中,有高规格的制度设计。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出台《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及有关配套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全方位高水平谋划,推进相关措施落实。
在此基础上,1月2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的公告》,对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在内地上市注册实施简化审批,将技术审评时限由200日缩短为80日★★。广东省还支持港澳药品跨境在大湾区内地生产,推动大湾区内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成功跨境至澳门使用。大湾区中医药深度交流、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中药审评审批机制改革方面,广东省也在为“符合中医药特点”而努力★★★。该省修订《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及备案实施细则》,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及调剂管理,审批时限平均提速56%;开展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遴选,挖掘广东省在临床上具有独特优势的中药制剂品种★,对首批入选制剂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其向中药新药转化;加强对中药新药研发重点项目的服务,加速中药新药注册上市进程★★★。近年来★,广东省中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申报数量明显增加★★。
刘良表示★,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聚焦中医药原创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新药创制、国际科技竞争四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通过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支持,出理论、出人才、出技术、出标准★、出产品★★★、出企业,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大型高端科研平台,以及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心。
在改革之城深圳,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创新性地提出“允许中医护士开具非药物处方”等举措;出台国内首部治未病地方标准《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深圳市还打造先行示范区发展新平台★★,以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国际化为路径打造中医药产业园区★;探索经典中医院试验田,推动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创新发展★★★,建设特色中医经典病房……这里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着越来越适宜的沃土。
打造国际化高地,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成为广东省的使命担当。粤产“青蒿素哌喹片★”已获得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完成22款中成药海外注册或备案;牵头制定多项ISO国际标准,为中药国际化筑牢基础★;建立多个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成立粤港澳中医药政策与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中医药贸易智库服务……中医药的热风★★★,正从这里向更遥远的海外吹送。
这里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有着一呼百应的发展聚合力。依托中医药强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广东省各有关部门建立沟通会商机制,协作配合、形成合力,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省科技厅在项目立项、科研经费等方面持续支持中医药重大平台建设★★;省科技厅与省中医药局共建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委编办和省药监局对国家中医药重大项目建设单位在申报★★★、资金配套和人员编制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我们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习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广东省各地积极践行,推动中医药★★“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11月9日★★★,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Ⅰ期启用仪式在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介绍,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牵头建设,珠海市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为主要参建单位。伴随着Ⅰ期场地启用,中医药横琴大模型★、中药新药创制“四化平台”(智能化平台、数字化平台、工程化平台和自动化平台)、人体免疫防御体系开发平台★★、智算中心★、“零磁★★”中医证候诊断装备开发平台等一批高端原创科技平台将重点启用和建设★★,实验室Ⅱ期办公和实验用房场地建设等将同步推进★★★。
广东省中医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力★★。作为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的主要责任主体,广东省立足粤港澳三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这里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原动力★。广东省系统规划并鼎力支持各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人才,除了加大本省人才培养力度外,还通过各种方式招才★、引才。例如,引进全国各地知名中医药领域院士专家团队★★★,支持高水平中医院建设,支持大型中医药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18年10月,习在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大湾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高质量的交流合作平台。广东省中医药主管部门联合港澳卫生行政部门,连续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多项中医药合作项目因此落地。
有高水平的多元服务功能。广东省支持港澳中医师在大湾区内地执业,目前已有超过200名港澳中医师在广东省内医疗机构执业创业;选派中医药专家支持香港中医医院建设★★;实施“大湾区中医访问学者计划”,向港澳派遣中医专家……广东省中医药院校招录港澳学生规模持续名列全国首位。港澳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发展路径越发宽广。
广东省是我国中医药群众基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街边摊随处可见的中药凉茶,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煲汤药膳★★★,都显示出中医药渗透进了广东人的日常生活。
在粤西,云浮市不但着力打造南药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在种植、加工★★★、制药等传统领域深耕★,还注重融合发展,构建起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该市利用南药资源、森林生态和温泉等资源优势,打造了以南药旅游、中医药康养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链;深化食药同源品种从种植端到产品端的全覆盖布局,打造的衍生健康食品★★、保健品超百个……
“我们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对港澳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简化注册审批程序★,推动粤港澳中药监管机制对接,助力优质港澳传统中成药实现在内地注册上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完善,一批广受认可★、群众欢迎的港澳外用中成药获批内地注册上市。截至今年1月21日,共有15个品种通过该途径在内地获批上市。
在广州市,市委宣传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建设岭南中医药博物馆,推动6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4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13家中医药类科普基地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纳入★“广州药醉之旅体验游★”等旅游路线★★★;将中医药理念融入★★★“粤菜师傅”工程……
坐拥秀丽岭南、悠悠珠江,南药基础扎实,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中医名家辈出……广东省是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省、强省★。近年来★★★,该省更是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依托,持续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这句广东人耳熟能详的歌词,展示了其坚定践行习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心和气魄。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习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面环山★★★、三江汇聚、海岸线绵长、良港群集,位于泛珠三角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总量大,是我国对外交流的桥头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目前,在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已经从“进校园★★★”发展至“在校园”。“一花园、一课堂、一读物、一品牌、一课题”实践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内心深处发了芽。
习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如何发掘这些“瑰宝”★,擦亮这枚“钥匙”★?习强调★★,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的应运而生★★★,是对习重要指示的贯彻和对习殷切期望的回应。
在广东省中山市、广州市★、珠海市、汕头市等多个城市★★,★★★“中医夜市”成了新的热门打卡点。夜幕降临★,人们走出家门★,去逛夜市。印象中弥漫着饭菜香的夜市,飘来阵阵药香;印象中售卖网红商品、生活用品的摊点★,变成了传知识★、教养生的“中医课堂”;遛个弯儿就把病看了,走过路过专家号没错过;药膳茶饮不一而足★,中医文创产品制作★、传统养生功法体验等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正如网友所说:“不是美食夜市去不起,而是中医夜市更有性价比。”而当“草本香★★”融入烟火气时,更多人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兴趣,也收获了夜市生活体验与身心健康的★★★“双丰收”。
“当前,粤港澳三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共识更加凝聚★、合作更加广泛、互通更加深入、创新更加强劲★★,中医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评价说★。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S5INTRI】获取授权
如何建立健全更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体制机制★★★?广东省的答案是多管齐下★★★。该省21个地市均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云浮市★★★、茂名市推进市县两级全部设置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心★★★”。此外★★,该省推动县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截至2023年底,行政建制的122个县(市、区)有116个设立了中医药管理机构。
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广东省探索中医药体制机制创新。★★“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习的殷殷嘱托,就是广东省进行中医药综合改革的航标。
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建立★?广东省将完善中医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作为重点改革任务推进★★,改革突出本职工作评价,与临床结合更紧密,强化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和工作量考核★★★;放宽申报门槛条件★,但更强调工作实践积累;全面实行“代表作★”制度★,让中医药人才做★★★“自选题★★★”,实现多维度评价。该省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重视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多重突破。例如,规定对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工作满10年的专业人才,可直接认定副高职称★。此外,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2097名民间中医取得行医资格。
有高效率的协作交流机制★★。《粤澳中医药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合作备忘录》推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多领域专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标准和中医药人才协同机制促进湾区内中医药交流合作。